.
二维码
中国制粉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攻城掠地”,小麦终于赢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4 10:15:15    来源:面粉信息网    作者:制粉网(整理)    浏览次数:3622    评论:0
导读

中国北方地区传统上以面食作为主食,山西、河南、陕西几省都有各自的特色面食。面食的原材料是用小麦研磨出的面粉,至少在2000多

中国北方地区传统上以面食作为主食,山西、河南、陕西几省都有各自的特色面食。面食的原材料是用小麦研磨出的面粉,至少在2000多年中,小麦已然是北方地区当之无愧的粮食之首。史前时代中华大地本土的粮食作物是北方的粟、黍加上南方的水稻,而且南方的水稻还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北进,一度在北方地区也颇有种植。

       那么,小麦是如何后来居上,击退北进的水稻,扳倒粟的地位,跃居北方粮食之首的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小麦是如何“后来”的。

       小麦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为什么我们一谈到外来的某个技术和物产,往往就是来自那里呢?根本原因在于,西亚是人类农业的起源地,农业革命的烽火是从西亚点燃的,进而引爆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革命,传播到全球。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年代为距今1万年前,第一批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古人先是驯化出了一粒小麦,它又与一种山羊草杂交,产生了二粒小麦,两者都不是我们现在享用的小麦。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一带,与当地野生的粗山羊草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小麦品种—六倍体小麦,这就是今天全世界人民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覆盖了小麦种植区95%的面积,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者面包小麦。“六倍体”,是指这种小麦基因组是由三套(六条)相似而又不同的基因组整合在一起形成的。我们人类自己的基因组可以看成“二倍体”,由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组构成。

成熟的麦子。摄影/鼓捣猫泥,来源/图虫创意

六倍体小麦的出现,简直是远古时代一次重大的“基因工程”,好吃又高产的小麦让古人如获至宝,迅速普及。几大古文明,比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它们的出现和繁荣全都是建立在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小麦都堪称世界第一粮食作物。

       如果用且只用一种物品来代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很多学者认为,那只能是小麦,得小麦者得文明。

       早在距今7000年前,小麦的脚步就已经向东抵达了中亚地区,比如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科佩特山脉北麓当时就种植了小麦。但是此后,小麦向东的脚步竟然停下来了,这一停就是几千年的时光,东亚地区迟迟没有投下小麦的倩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地理阻隔让小麦无法光临中华大地,还是我们的祖先只愿意吃小米和黄米,拒绝吃小麦饭?

       根本原因在于,小麦的植物特性让东亚农民头疼不已。

       小麦的起源地在西亚,在地中海气候区域。学过中学地理的读者会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一种很古怪的气候,绝大多数气候都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温暖多雨,但是地中海气候的降雨相反,冬季阴冷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降雨时节主要在冬春两季,也就是说,在那里,小麦冬季播种,夏季收获。

       中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春雨贵如油”,在小麦最需要水的春季,中国却刚好处于少雨的季节,不利于小麦生长;在小麦要收获的夏季,大量的雨水又不利于小麦成熟和收割。

       正是小麦生长周期与中国本土气候的不合拍,阻碍了小麦东进的步伐,小麦因此迟迟不能进入中华大地。

       小麦毕竟也算是一种旱地作物,因此相比水稻,还是更加适应中国北方的干旱环境的。至于春季缺水的问题,可以通过开春时人工浇水解决。小麦在中亚“休息”了近3000年后,终于迈开脚步,走向了东亚。小麦的传入,使得我们的祖先开启了本土灌溉农业的历史,甚至要通过大规模兴建水利设施满足小麦的“喝水”需求。

       小麦何时传入中国?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和古人记载确定时间,但是首先,我们要把中国的阿尔泰山区单独列出来讲述。

       由于阿尔泰山区临近中亚,所以那里的小麦、裸大麦(青稞)的种植时间非常早。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区的通天洞遗址里找到了炭化的植物种子,分析后发现,里面有小麦和裸大麦,年代在距今5200年前。由于阿尔泰山区所处的纬度比大部分中亚地区都更高,因此光照更短、气温更低,种植小麦也需要经过物种改良。生物学家推测,小麦在传入该地区后,又与当地的野生大麦进行了杂交,从而获得了能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繁茂生长的重要基因,小麦才终于实现了本地驯化,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作物。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今天中国的国境线来看,小麦在距今5000 多年前就已经传入了新疆北部。那么,小麦何时才越过西北地区的荒漠与山川,进入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呢?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来”和“麦”这两个字,应该都是指麦类作物,当时古人可能用前者表示小麦,后者表示大麦。而在《左传》中,也有“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的话,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贵族选择立谁当国君的故事,周子的哥哥因为分不清豆子和麦子(言外之意是没有生活常识),不能被立为国君,因此要选择周子来当国君。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麦子在北方的大邦晋国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普通人都应该认识。

       从这些文献记载分析,在距今3000多年前,小麦肯定已经传入中国,并为人所熟悉了。因此,小麦最早传入的时间,还要再向远古上推,这就需要考古发现来帮忙确定了。

       目前中国北方出土小麦遗存最早的地点在山东胶州,只出土了一颗,通过碳十四测年,那颗小麦的年代为距今4450年前。可是胶州地区向东南方就是东海,属于中国沿海地区,从地理位置看,那里比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离中亚更遥远。因此,学者们还不清楚,为什么目前发现的最早小麦遗存会出现在山东沿海,而不是中原地区或者西北地区。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北方地区都有小麦种植了,只是种植量少,各地很难留下遗存,刚好胶州留下了遗存。小麦作为植物,是一种有机物,容易腐烂,很难长期保存在考古遗址中。又或许,那颗小麦的年代等信息有问题。

       从时间上看,欧亚草原带东部在距今5000多年前接受了小麦这种农作物,作为草原上畜牧生活的一种粮食补充。这个时间应该早于南方的中原地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小麦向中华大地的行进路线上,欧亚草原带是重要的中途站点。小麦从中亚向北先传入阿尔泰山区,进而扩散到欧亚草原带的东部,之后南下到中原与草原交界的北方山区,比如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一线,最后翻越山区进入中原地区。

       抛开胶州那颗有疑问的小麦不谈,距今4000年前或稍晚一点儿,中原地区、西北地区都出现了小麦的踪迹。其中在青海、甘肃和新疆东部的几个遗址中出土的小麦,年代测定结果都接近了距今4000年前。因此,从小麦东传的路线上讲,草原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站点,而新疆也许是另一条小麦输入路线上的站点。

       小麦是农作物,它更容易在从事农业的人群中扩散。相比家马与马车技术、青铜技术受到草原人群的追捧,小麦更受新疆南部的绿洲人群的青睐,每一个小绿洲都是一处农业的田园,期盼优良农作物来提高产量。从中亚出发,只要小麦能够成功越过帕米尔高原,就进入了塔里木盆地。盆地内部虽然是沙漠,但是南北两侧分布着一连串的绿洲。小麦继续沿着绿洲一站站向东,进入甘肃适合农耕的河西走廊,再向东,就抵达了中原地区。这样的路线,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田间绿色小麦。摄影/byrdyak,来源/图虫创意

一旦跋山涉水进入中原地区,小麦就邂逅我们那些擅长农耕的祖先和广阔的易开垦耕地,中华大地很快迎来了小麦的时代。小麦“反客为主”“后来居上”的大戏正式上演,比如在有着“八百里秦川”美誉的关中平原。
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在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流过,向东注入黄河,渭河冲积形成了肥沃的关中平原。那里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土壤松软,渭河及其小支流的充沛水量给灌溉提供了保障。关中平原是北方地区一块重要的农耕区。

     

渭河。摄影/陈伟晓,来源/图虫创意

早在仰韶文化时代,距今约6000年前,关中平原上的古人就从狩猎采集经济过渡到了旱地农业。当然,在仰韶文化时代,关中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黍,此外,南方的农作物水稻竟然也在这一地区“才露尖尖角”,有所种植。在陕西渭南的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稻米颗粒占了所发现粮食颗粒总量的1/4,可见水稻也是当地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仰韶温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是水稻北进到关中平原的幕后功臣。

      不过在距今37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小麦虽然已经出现,但出土颗粒只占粮食颗粒总量的不到1%,只能算是当时古人的一种“零食”。几百年后,在中原地区的遗址中,出土的小麦颗粒已经占据粮食颗粒总量的10%~20%,仅次于粟和黍,坐上了粮食作物的第三把交椅。到西周时期,在北方地区出土的小麦颗粒数量和出土比例已经仅次于粟,远高于其他农作物,稳坐粮食作物的第二把交椅。到东周时期,小麦的种植在有些地区已经成功反超了本土的粟,比如前文所说的渭南的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小麦遗存,而且数量惊人,小麦颗粒占了出土粮食颗粒总量的80%以上。

       伴随着小麦“攻城略地”,水稻在关中平原则逐渐败退。水稻种植需水量大,它能够一度进入北方地区,凭借的是比粟和黍更高的产量。现在小麦的产量可以与水稻相提并论,而且需水量少于水稻,更适合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水稻也就在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退守南方地区了。

       终于,到秦汉时期,小麦坐稳了北方粮食作物的第一把交椅,中国古代粮食格局从“南稻北粟”转变为“南稻北麦”,且一直延续到今日。
 


 
(文/制粉网(整理))
打赏
免责声明
•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规定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371- 86598367
0相关评论
 

河南亿德制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亿谷坊实业有限公司    河南松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合开发运维

豫ICP备1102059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