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消费偏弱等因素影响,2022年秋新季大豆上市后价格高开低走,部分主产区大豆销售进度偏慢。随着春节后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大豆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目前呈现向好趋势。
随着国产大豆下游需求逐步释放,主产区大豆购销渐趋活跃。以黑龙江为例,2月初以来,大豆市场购销进度较前期提升,截至2月19日,黑龙江已销售大豆650.8万吨,占总产的68.2%,比1月份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大豆价格也迎来多重利好,各地高蛋白大豆收购价稳中有涨。2月23日,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为每吨5639元,较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0日)累计上涨138元。黑龙江大豆现货收购价格也企稳回升,2月上旬以来,每斤上涨0.05元左右,山东、安徽等地的大豆毛粮收购价格保持在每斤3.0元左右。
在收储和市场调控方面,中央储备轮换收购进一步发挥作用,通过加大国产大豆储备收购力度,稳定大豆市场。据了解,2月22日,中央储备粮大杨树直属库上调大豆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蛋白≥38%)净粮收购入库价每斤2.725元,较此前每斤上调0.035元,市场情绪得到进一步提振。
做好精深加工,实现优质优价
国产大豆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大豆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大豆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源头。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国产大豆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豆制品已成为潮汕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苏州金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锋介绍,近几年,居民对健康饮食愈加关注,植物蛋白摄入量也随之增加,豆制品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多,公司生鲜豆制品加工量也逐年增加。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1年用于食品工业的大豆约1530万吨,预计2022年将增长2%,增长主要来自豆制品。“站在加工环节的角度,食品大豆产销良性发展,减少价格大幅波动,有利于行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吴月芳表示。
在此背景下,主产区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走出去”拓展市场,也要“引进来”做好大豆精深加工。黑龙江讷河市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讷河市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年产大豆45万吨左右,是稳定的大豆产业集群原料基地。”讷河市副市长徐渤程表示,在此基础上,讷河以大豆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大豆加工产业,创建大豆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豆油、豆粕、大豆粉、豆豉等大豆加工项目。目前,讷河有10家大豆加工企业,8个大豆企业注册品牌,打造出“冰哥”“笙得利”等一批名优特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豆总体行情较弱的情况下,优质大豆销路不愁,市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高蛋白品种的大豆比较受市场欢迎,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每升高1个百分点,市场价每吨高200元左右。”吴月芳建议,为实现优质优价,应在食用大豆育种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尤其是针对当前加工适用性好,产地种植适应性强的优势品种进行升级育种研究,实现优势品种的产量、品质双提升。同时,在品种审定中增加诸如所加工豆腐的出浆指标、豆腐韧性等加工特性数据,建立可供查询的品种数据库。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各相关部门正在加快研究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定大豆油料生产,加大国产大豆储备收购力度。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大豆供求信息发布,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持续优化产销对接服务。